最近收到一位同学的私信,挺有感触。他刚本科毕业,正准备申博,却在私信里跟我袒露:“其实选择读博,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太难搞了。就业市场一团糟,好多工作眼看着要被 AI 替代,成年人的生活处处是坑。相比之下,学术圈至少时间自由,不用天天打卡 —— 但我总觉得这理由不光彩,像在故意拖延,不想面对‘真实世界’。”
这话是不是很熟悉?或许你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:读博到底是 “追求学术”,还是 “躲进象牙塔”?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,聊聊那些关于 “本科毕业申博” 的真心话。
说实话,把读研读博当成 “人生暂停键”,这想法太普遍了。
外面的世界变数太多:投 100 份简历石沉大海,刚入职的岗位突然裁员,职场人际关系比课题还复杂…… 相比之下,学校里的目标多明确啊 —— 写论文、发成果、毕业,一步步都有章法,确实像个让人安心的 “避风港”。
之前采访过一位博士前辈,他现在已经是某公立大学的终身教授,却坦言当年留在学术圈的理由,和这位同学一模一样:“就是觉得职场太复杂,想在学校多待几年。” 如今他做得风生水起,没人会追问他 “当初是不是在逃避”。
其实啊,只要最终能在这条路上站稳脚跟,当初的动机真没那么重要。对从小泡在校园里的人来说,继续深造本就是最顺手的选择 —— 暂时绕开职场的复杂和朝九晚五的束缚,本就是一种很实用的生存策略。
经济下行期
“躲” 回学校反而是明智的?
我认识一位去欧洲学表面化学的博士生,他直言:“现在就业市场这么惨,先读个博‘熬过去’这几年,算是明智之举。” 还有个学药学的博士生说,他参加学术会议时,好几个业界大佬主动劝硕士生去读博,理由特别直接:“工作真的不好找,不如先沉淀几年。”
这甚至不只是学生的 “一厢情愿”,更像是市场给的信号。
我有位大龄朋友,失业一年半后决定读博。他说这成了他的新出路,不仅找到了久违的使命感,还发现自己干得最顺手的 “工作”,其实是读研时的状态 —— 学术训练反而成了他转型的底气。
读博哪是 “脱离现实”?
明明是另一种 “职场”
但总有人说:“读博就是躲在真空里,不接触真实世界。”
这想法真的是偏见。博士生的日子,哪里真空了?
尤其是海外读博,简直是 “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” 的魔鬼训练。有人打了个贴切的比方:“就像电工、木匠当学徒,都是在辛苦学手艺,只不过博士学的是‘研究’这门高级手艺,压力更大,标准更高。”
从工作量来看,博士生活可能比很多正式工作还累。一个学化学工程的博士生说:“读博基本是全职工作,再加上助教的活儿,相当于 1.5 到 2 份工的强度。”
还有位工作过几年再读博的朋友调侃:“我现在和上班的朋友没啥两样,一样拿工资、交房租、买菜做饭,就是工位从办公室换成了实验室。”
读博从来不是 “脱离现实”,只是换了个战场打怪升级而已。
出发前
先想清楚这两个问题
几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,分享过很实在的建议,值得纠结的同学看看:
第一个问题:你的 “逃避” 会不会变成 “拖延”?
成年人的不容易,不会因为晚几年面对就自动消失。有位博士生说:“最好先正经工作一段时间再读博。被‘正常工作’历练过,才知道学术圈的‘自由’有多珍贵。”
他有个朋友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,从没体验过职场,毕业后找工作时,竟因为公司要求 “按时上班” 委屈得打电话哭诉 —— 没经历过束缚,反而不懂自由的边界。
第二个问题:你算过 “机会成本” 吗?
有位 29 岁重返校园的同学说:“本科毕业后先工作攒了笔钱,现在读博经济上从容很多,也为将来留了后路。”
读博是长线投资,几年时间、收入落差、职业路径的不确定性,都是需要提前盘算的账。
给纠结申博的你
三个实在建议
如果你也在犹豫 “要不要本科毕业直接申博”,或者家里有孩子正面临这个选择,这几点可以好好想想:
1. 对自己诚实:是热爱,还是暂时想躲?
别骗自己 “我是为了学术”—— 如果只是想躲,也没关系,但要明白:读博的苦不比职场少,若没有一点内在动力,很难撑过论文被拒、实验失败的至暗时刻。家人也要明白:支持读博,是支持那份能让他扛过几年的热情,而不只是一张文凭。
2. 算笔经济账:别让现实压力压垮理想。
提前了解博士奖学金够不够覆盖生活费,会不会背上债务?家里要做好预期:读博几年可能收入微薄,这是 “长线投资”,别拿同龄人的工资单来对比。
3. 眼光放远:学术不是唯一出路。
申请者要知道:学术圈的路很窄,提前了解工业界、政策研究、企业研发等 “非学术出路”。家人也要放宽心:博士毕业不一定非要当教授,这段经历培养的研究能力、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,能打开的职业大门,远比想象中多。
最后想说:本科毕业就申博,不是 “逃避”,也不是 “捷径”,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。重要的不是 “为什么出发”,而是出发后能不能认真走下去 —— 毕竟,能在学术圈站稳脚跟的人,靠的从来不是 “躲”,而是实打实的能力和坚持。
如果你也在为申博纠结,不妨先问自己一句:“就算几年后发现不适合学术,这段经历会不会让我更有底气面对世界?” 如果答案是 “是”,那或许就值得一试。
祝你无论选哪条路,都能走得踏实、走得甘心。